您现在的位置:六开彩开奖结果查询 > 招生考试 > 高考专栏 > 正文内容

“家庭牧场”闯出牧民致富路

作者:admin 来源:未知 更新日期:2021-03-29 浏览次数:

   华彩和他的家庭牧场。

   青海日报记者王湘琳摄进入2月,久治草原天高云淡,牦牛成群。

   上午9时,走进久治县智青松多镇沙科村村民华彩的“家庭牧场”,这位牧场主正忙着给牦牛喂饲料,准备牦牛出栏。

   记者表明来意后,华彩将我们领进家里,女主人娴熟地打好酥油茶,几个人围坐在炉子旁聊了起来。 “我们家共有300多头牦牛,目前,牧场里养了125头牦牛。

   ”华彩掰着手指算了算,“以前家里只搭建了一个简易的畜棚,养殖了150头牦牛,养殖方式也比较传统。

   去年,政府投资60万元修建了标准化的牛圈、饲草库和防疫室,还打了一口水井,畜牧兽医站的兽医也会定期来牧场,为我们传授、讲解养殖新技术,提供牦牛疫病的防治、检疫。 ”沙科村是个不折不扣的纯牧业村,曾经因为产业结构单一,“民穷村弱”。 近年来,全县开展了多项专业技能培训,村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沙科村开始焕发出新生机,村里涌现出了多位致富带头人,华彩就是其中一位。

   在过去,由于不懂市场经济,缺少新的养殖理念,家里的草场又难以承载更多的牲畜,华彩家的生活过得比较艰难。

   如今,华彩当上护林员,家里有了家庭牧场,儿子考上了大学,女儿成为了镇上的老师,通过几年发展,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家里的收入翻了几番。

   倘若不是亲身经历,华彩不敢相信,短短几年间,自己家的生活能发生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行的县农牧水利和科技局局长代乐华旦告诉记者,长期以来,有的牧民家庭条件非常简陋,却养着百十头牦牛,有资产没资金。

   高寒地区天然草场生态脆弱、产草量低,牦牛生长缓慢、饲养周期长,整体出栏率不高。

   如何在不影响生态环境基础上,将优势牦牛产业转化为牧民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成为当地政府的首要考量。

   久治县先后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探索建设“家庭牧场”模式。

   “目前,在牧场养殖的6龄左右牦牛体重达到200公斤以上就可以出栏,比传统的养殖周期缩短了两年,出栏体重增加了50多公斤。

   经过我们的测算,一头牦牛的养殖成本在7000元左右,通过反季节上市等措施,一头牦牛可以卖到上万元,收益达到3000元。 ”代乐华旦说,规模化养殖也有效保护了生态平衡,同时实现了牧民群众增收。

   随着久治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沙科村牧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牧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成为一条必不可少的新兴发展路子,家庭牧场这一新型牧业经营主体的出现更是为加快构建新型牧业经营体系提供了思路。 “通过发展家庭牧场,不仅懂得了经营管理,还掌握了标准化养殖的实用技术。 县上的青南活畜交易市场还会统一收购出栏的牦牛,解决了销售难的问题,现在一年四季都可以出售。 ”华彩耐心地讲解着。 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做好牦牛养殖。

   回想起自家原先的简易牲畜棚,华彩感慨道:“牦牛价格高,有销路,大家都愿意提高出栏率,日子也越过越好。

   我时常跟乡亲们说,跟着党和政府走,咱牧民不会吃亏!”牦牛养殖规模化、科学化发展,增强了牧民群众抗风险的能力,也让牧民群众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当我们返回县城时,代乐华旦告诉记者,目前,久治县正筹备为牦牛佩戴芯片耳标,通过芯片记录牦牛的基本情况,包括高龄、健康状况、疫苗接种等,并将有效信息收集到牲畜信息库中,同时配备兽医队伍进行监管,实现了对牲畜的有效管控。 以后,每头牦牛都有“身份证”,消费者可以随时追溯肉的来源、查验肉的品质,牧民销售收入增加了,消费者也买得更加放心。

   代乐华旦表示,久治县正在探索实现双赢的现代畜牧业改革发展道路,助推具有久治特色的牦牛品牌走出去。

   (责编:杨启红、陈明菊)。

(责任编辑:admin)
【字体: